全部导航

干扰素的不良作用

  干扰素常用于重症血管瘤,尤其是卡-梅现象(Kasabach-Merrit phenomenon,KMP)的治疗。干扰素有许多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流感样症候群。顾名思义,是像流感一样会出现发热、全身酸痛、头疼、恶心等。一般在注射干扰素后的2~6小时出现,4小时后慢慢恢复。当然,个体差异较大,有的症状明显甚至会高热39℃以上,而有的仅仅是感觉发冷。大概90%以上的干扰素治疗者会出现流感样症候群;但90%以上的患者无需处理,只有少数人需要干预,如应用非甾体类消炎药缓解症状。

  此外,有些干扰素治疗者还会出现恶心、呕吐,但这些消化道反应不像流感样症候群那么多。

  干扰素对红细胞影响不大,影响较大的是白细胞和血小板,影响最大的是中性粒细胞。如果粒细胞降到一定程度,干扰素可能要减量;如果再低,要用一些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而粒细胞实在升不上去,可能需要停药。血小板如果低于5万,可能要用药物干预,尽量维持干扰素的高剂量;但如果血小板降得太低,如低于3万,就要考虑停止注射。

  干扰素是一种细胞因子,还可能对脑的代谢过程产生影响,如引起精神方面的问题。因此,在干扰素治疗前,医生一定要跟患者做详细沟通,询问有无精神方面的病史和家族史,这是很重要的评价。



备案号:鲁ICP备16010134号-3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