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位素治疗后副作用
目前用于治疗血管瘤的同位素最常用的有2种:32磷和90锶(sr) :
1、32磷是利用核素发射β射线,使局部病灶产生辐射生物效应而达到治疗目的,对周围正常组织及全身无影响,治愈后一般无疤痕,目前常用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由使用单位临时配制成一种敷贴药片,通常是将32磷溶液配制成一定的放射性浓度,以优质滤纸作为支持物再根据病变的各种形状制成相应大小的敷贴器,直接敷贴在病变部位,按照年龄和病情决定一次敷贴时间。一般间隔3~5个月后再做第二次治疗。这种方法适用于皮肤表面的毛细血管瘤有良好的效果,这种治疗方法的优点是治疗是孩子没有任何痛苦,方法简便,可制成和血管瘤相同形状的药片,缺点是不容易掌握剂量,治愈后容易留下一些白斑,这也是有很多人说的同位素治疗的副作用。另外一种32磷胶体局部注射。β射线使组织产生电离辐射效应,可以抑制或破坏增生的血管内皮,局部形成血栓、坏死,使瘤体纤维化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32磷胶体注射适用于中、小型海绵状血管瘤且无广泛而粗大的交通支者。治疗方法:用生理盐水稀释32磷胶体至0.22 MBq,于瘤体组织内注射治疗,注射点应多于3点,注射完毕后可轻揉瘤体,确保药物均匀分布于瘤体。根据疗效,间隔3月治疗一次。该同位素治疗的副作用是易引起局部胶体沉积,发生放射性皮炎、坏死,残留瘢痕等,所以建议少剂量多次治疗,这样安全、副作用小,不易留疤,本人曾运用该技术用于治疗海绵状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疗效甚佳,后因该药已经禁止对小儿使用而放弃。
2、90锶(sr):核素90锶源能释放出0.53兆电子伏的β光线为带有负电,质量很少的电子流,其电子与浅层 (1-4 毫米)物质碰撞,可产生最大的电离作用,β光线作用于血管瘤内皮细胞产生电离从而使血管瘤吸收,血管瘤组织微血管逐渐乳化、凝固,收缩,增生组织细胞分裂速度减低、停止,最后消失。90锶β光照射至皮下的有效深度仅3-4毫米,对瘤体有恰到好处的治疗作用,因血管瘤的内皮细胞对β光线有聚集作用且极为敏感,并充分吸收,所以对深部正常组织无任何损害,经数万例患儿临床实践证明,98.5%以上的毛细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都能达到治疗无痛、无创伤、不吃药、不打针、愈后不复发,无疤痕,对小儿健康无任何不良影响。90锶的治疗优点是:治疗、不留疤痕,方法简单、经济、无痛、无痒,尤其适应于儿童皮肤血管瘤治疗。缺点是对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淋巴管瘤效果较差;目前国内能够熟练掌握90锶剂量的专业医生不多,所以造成很多患儿要千里迢迢要来上海治疗。
在这里要提醒患儿家长的是同位素治疗的副作用可大可小,需选择正规有资格的医院进行治疗,同位素属于特殊物质,需在公安部门、卫生部位、环保部门等单位的监督和批准下才能正式使用,另外治疗血管瘤不管选择各种方法都需要先衡量其副作用,不仅仅是同位素治疗的副作用,任何治疗方法都具有副作用的风险,请在正规医院有经验的医生知道下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