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水乙醇治疗静脉畸形的优势及注意事项
无水乙醇:无水乙醇是作用强烈的硬化剂,临床应用历史悠久。其治疗静脉畸形的作用机制主要是破坏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红蛋白变性,内部永久性血栓形成、纤维化,从而达到栓塞回流静脉及病变腔隙的治疗目的。由于其价格低廉,体内代谢速度快,且硬化治疗静脉畸形具有良好的效果及最低的复发率,因此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主要用于治疗回流速度较快和范围广泛的静脉畸形。术前经皮穿刺行静脉畸形造影,不仅可以明确诊断,还可明确病变腔的大小、数目、回流静脉的数量及静脉回流速度,对估计硬化剂用量及并发症的预防有重要意义。无水乙醇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硬化剂如平阳霉素或聚桂醇联合使用,藉以减少用量,提高疗效。
无水乙醇对组织的破坏作用强烈,稍有不慎则会导致严重并发症,故提倡在DSA引导“直视”下操作。操作步骤:术区消毒铺巾,以蝶形针经皮穿刺,进针尽可能深在,调整针的深度及方向,直至有血液自蝶形针的连接管自动流出,注射造影剂,直至回流静脉显影,此时记录造影剂的用量,造影剂量的1/2~2/3为无水乙醇的注射剂量。对于累及多个解剖区域的巨大静脉畸形,可在一次治疗过程中对不同区域的病变同时注射,但一次最大剂量不超过1 mL/kg。将无水乙醇快速注入病变腔隙后,观察患者血压及心律的变化。如果血液回流速度快,注射时要压迫回流静脉,避免无水乙醇短时间大量进入肺循环,降低肺动脉痉挛、肺动脉高压及肺动脉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前、术后注射地塞米松,可减轻组织水肿。注射剂量超过0.5 mL/kg者,术后需监测血压、尿量,经静脉给予平衡液、碳酸氢钠碱化尿液,预防血红蛋白尿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并给予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
无水乙醇注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确保无水乙醇注射于病变腔,而非周围组织及重要的血管内,因此在X线透视下操作非常重要;②腮腺区及面神经分支附近的注射要慎重,以免损伤面神经,引起永久性面瘫。此部位静脉畸形的治疗可先以无水乙醇栓塞回流静脉后,再以平阳霉素栓塞病变腔。③对回流速度较快的静脉畸形行硬化剂注射时,应压迫回流静脉,延长硬化剂在病变腔的滞留时间,预防肺动脉痉挛、肺动脉栓塞或肺动脉高压并发症的发生。④1次注射量超过0.5 mL/kg,可能出现血红蛋白尿,此时应经静脉给予平衡液或碳酸氢钠,预防肾功能衰竭。每次注射剂量最多不超过1 mL/kg。⑤病变位于舌、口底、咽旁及软腭者,治疗前应对患者术后的呼吸道情况进行充分估计,必要时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或术后留置气管插管2~3d,预防术后组织肿胀导致的上呼吸道梗阻。⑥术后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尤其是呼吸及血压[9]。